(第1/1页)
正热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正热小说网zhred.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大富、贺氏、张恭渝等人与民夫赶着三十余辆大车乘船到荆州,从荆州走陆路至汉水边的玉州(今沙洋县,古汉津口)乘船至襄阳。从襄阳一路北上,朝郑州去。
重庆逸安酒楼现在由潘玉莲和张启林担任厨师。张启林担任厨师,还是张大维推荐的。张启林是长老会长老张大安的小儿子,也是最先被安排到逸安酒楼的几个小伙记之一。他喜欢烹饪,更兼对潘玉莲有小心思,便向其父要求学习厨艺。张恭渝一直在寻找厨师,顺水人情也就答应了。结果张启林在厨艺一道上还颇有天分,很快就能担纲。不然,这次贺氏他们还不一定能成行。
出了襄阳城,城外的风貌便与之前不同。看起来沿途都颇为萧条荒凉,路途中不时能看见乞讨的百姓。有拖儿带女一家几口逃难的,也有年轻人独自而行的,面带菜色是共同的特点。
张梅初期还不时拿一点干粮出来给逃难队伍中的小孩,直至有一天被三十余名难民重重包围,旁边还有上百名百姓们全都用饥渴发红的双眼盯着车队。
张启文和张启能这次将五十多名军训队员全部都带上了,六七十名民夫也是在铁瓦寨招募的,对张氏集团很有认同感。见被围,都抽出了车驾中藏着的铁水管,与难民对峙。
张启文摸出手枪,对着路边一条野狗开了一枪。野狗并没有被打死,嗷嗷叫着拖着伤腿跑了。
巨大的声音和野狗负伤的嚎叫,镇住了难民。挡在路上的难民才闪开道路。
虽然没有人对张梅说什么,但是张梅从此不敢送食物给人。
沿途的安排基本上是张启文与张启能在负责,但是毕竟年岁小,一路上全靠张大富指点才没有出什么纰漏,张恭渝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上百人餐风露宿一路到了郑州。从郑州过黄河,就到了中国传统的北方。
张恭渝到了郑州非常想去看看,毕竟在后世郑州也是一座中原大城,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不仅仅是省会城市政治中心,还是交通和商业枢纽。
张恭渝与张大富、贺氏以及张启文带了十来个军训队员进城,张启能带队在城外布置营地。
此时的郑州属于开封府治下,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东面是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市,西面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处于两城之间,郑州自然也是比较繁华的。
来到一家门面外观古色古香,店堂较大的烩面馆,门口的店小二早就看见二十来人,立刻迎了上去。
不是饭点,店中只有靠里间一个个子不高的和尚正端着一碗素面在吃。
“小二,一人来一碗烩面。”张大富吩咐到。
“好咧!”店小二转身要走,张恭渝又把他叫住了。“我还要一个鲤鱼焙面,再来两份三鲜莲花酥带走。”
小二转身苦笑:“小郎,本店只有烩面,鲤鱼焙面跟三鲜莲花酥本店做不了。还得劳烦你上对面铺子买去。”
张恭渝不出门,还不知道现在的店铺卖有些食物是犯忌的。比如这烩面馆就不能自制三鲜莲花酥来卖,除非糕点店将三鲜莲花酥摆在烩面店委托销售的才可以。
张大富自然是知道的,摆手示意小二去忙。
张恭渝突然想起后世关于烩面的一件公案。在郑州,有民间传说烩面是唐朝时候有的,有专家说是21世纪1976年才有的。不过也不知道专家的标准是什么。他就想问问。
就问张大富道:“也不知道这家烩面馆是不是正宗?”
张大富摇头表示,我也不知道啊。
角落里的和尚说话了,道:“几位施主,在下虽是云南人,但来此地也有数年。常听店主言,汉末,献帝最喜吃他家的烩面,各烩面店倒也无人反驳。不过汉魏时都叫做汤饼,或许没有烩面这个称呼。”
张大富连忙起身向和尚施礼表示感谢,和尚也起身还了一礼。
斗大的蓝色海碗还未端拢,就传来浓郁的羊肉鲜香,还夹杂着一点中药的味道。观汤色白,夹一筷子入口,羊肉糯烂面筋光滑。
不愧是特色面食!
张恭渝也觉得十分不错,不管店家是不是吹牛皮,在明朝,真的吃到了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