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正热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正热小说网zhred.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半路上,苏咸熙自然是回了客栈。而风满楼一行人赶到韩王府的时候,王府长史魏文渊说王爷已经进宫了。
风满楼来不及半点耽误,立马快马加鞭的向着皇宫的方向行去。这个时候,已经看到很多准备早朝的官员们,或坐轿的,这一些一般是文官,而且还是品级比较高的。或坐马车的,这些一般是低级文官。也有骑马的,不过却是武官居多。
风满楼快要接近皇宫的时候,却见天色微微发白,却更是黑暗。也就是越快要天亮的时候,这天的越是黑暗,基本上近处都分不清方向了。
不见赵元侃的影子!风满楼暗暗着急,董超问道:“大人,这是要进宫吗?”
风满楼想了想,说道:“不是!”况且未经宣召,也不一定进得去,而且也没有人带领,最主要的是,现在时间不早不晚,大家都忙着准备早朝呢,皇帝也是一样。
赵元侃一定是被人带走了,风满楼如此想着。从赵元侃的府邸,到皇宫这段距离,一直都没有发现赵元侃的踪迹,那就是一定被人带走了。这些人杀害赵元侃还没有可能,最有可能的,便是将赵元侃给支开了。风满楼如此想着。
把董超和王英弄得莫名其妙,问道:“大人,怎么现在倒还直接回府了?那事情不办了?”
风满楼笑道:“人家既然已经抢在咱们前面了,咱们便已经失去先机了。现在也只有想办法亡羊补牢了。”
风满楼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赵元侃的府上,找到了郭槐,然后将孙屿的话,写成了奏章,交给了郭槐。让郭槐进宫,想办法交给皇帝。
风满楼相信,郭槐肯定能够办到,因为他叔父郭安。乃是皇后身边的太监。至于这么做的后果,风满楼不知道。但是相信会很严重,因为奏章没有按照法定程序上,自己这“杖一百”的刑罚,恐怕是逃不掉了。
心里却暗暗的想道:“今日魏王一定会争取储君的位置,而且可能是最猛烈的一次!”想到这里,要是自己这封奏章,将魏王的阴谋给戳穿了的话,也值了。只是这一百杖,可要自己去承受了。
想到这里。风满楼心里很是矛盾。既希望不要被官家收到奏章。又希望官家收到奏章!这一天,便是在矛盾中等待着,连觉都睡不踏实!
现在到了年底,马上就要过年了。事情相对少了一些,但是这一次的朝会,大家却准备了很久。因为上一次朝会过去,已经三四天了。而皇帝平时便是批阅一些奏章,这朝会,便是临朝视事,向来是各级官员和皇帝们议论政事,统一意见的时候。
皇帝的任何旨意,都必须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凡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宫直接发出的指令被朝野视为“斜封墨敕”,因其未经法定程序颁布,理论上不具有法律效力,有关行政部门可拒绝执行。于是,便有了“不经凤阁鸾台。何以为敕”之说。
如果到达中书省的旨意,中书舍人们,必须经过检验之后,加盖公文,再发往相关机构。而且中书舍人们还有封驳的权利。而在门下省的旨意,具有这样权利的,便是给事。但是,门下省现在基本上成为了中书省的附庸。但是,实际实行封驳之权的,更多的还是通进司和银台司两司。
两司进出的奏章诏书之类,因为经常和政事堂打交道,渐渐的也变成了政事堂的下属单位,这封驳之权,也渐渐的被政事堂给拿过去了。加上本来政事堂便是中书门下平章事们的天下,因此,大宋朝如果还有人敢对皇帝说不的,便只有这些宰相们了。
而且中书省已经没有前代那么有实权了,因为上面还有个政事堂,是由宰相们负责的。
而关于臣下的奏章,京外官员中的前两府大臣以及奏报军情急务者,在京官员中上殿奏对及任职大两省的官员,允许使用札子奏事。札子也是宰相处理政务的一种文书形式——“故事,惟中书执政官行札子,以出政令”。除上述人员外,其他官员及平民百姓奏事均要使用奏状。
奏章有两种封装方式。宋朝法律规定:事涉机密者,如急事、灾异、妖术、狱案,或臣僚自有所陈,或奉旨分析事状,均采用实封,其余的一律通封。臣下接到尚书六曹等中央机关的行政指令后有不同意见也允许实封复奏。
凡系实封者,并令依例程封书毕,更用纸折角重封,准前题字及两折角处并令用印,无印者细书名字。
而政事堂的权利之大,便是由此产生。臣僚的章疏不仅在皇帝批准后要送中书拟旨,当皇帝不知如何处理或举棋不定时也会交给政事堂的宰相们 “详定”。这是宰相执政的日常工作,也是宰相的职责所在。
而最近两天,皇帝收到的奏章,便有一封,是李穆的请辞奏章。按惯例,官员遭到弹劾,是要上奏请辞,暂时离职的。
因此,今日的朝会,李穆便没有参加。朝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对李穆的处理。李穆的请辞奏章,却是被赵光义留中。所谓留中,便是留于禁中,不予以表态,不予以处理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立储的奏章,全部留中不发。这一段时间,赵光义醒来的时候,一看议论立储的奏章,便看也不看,一律留中。
朝会一开始,宋泌便站了出来,说道:“臣启陛下,上次弹劾中书舍人李穆一事,当时圣意交由中书省议论裁处,臣为御史,且为臣所奏之事,今日乞听圣意如何?”
赵光义听了,问中书省的官员们,说道:“中书是何意见?”
作为直辖中书的政事堂,这些个宰相们,不可能不参与,这处理意见的奏章,便是几位宰相们和李昉一起商量出来的。
这句话,不过是走走过场,其实早在前天,中书省的处理意见便已经出来了。奏章已经送进了皇宫。最后的结论,却是建议降职。但是,这个降职降得有点狠,贬为中书司封员外郎。对此,赵光义也是进行了留中不发。
不为别的,赵光义知道,现在这个储君的位置,目前分为了三方的博弈。现在三方正在纠缠,赵光义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现在就是在保李穆!
因为赵光义知道。自己保李穆。便是保这三方的均衡。保住了三方的均衡之势,自己才能从中游刃有余。
赵光义感觉这几天自己非常被动,细细的想来,自己一直想要册立的皇太子。便是赵元佐。原本希望赵普会拥立赵元侃的,没想到自己最大的依仗,赵普却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
保住了李穆,便是保住了赵元佐。这是赵光义的想法,而且李穆和李昉,却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人物。因此,赵光义决定,一定要保住李穆!
这时候,中书舍人李昉先表态了。说道:“皇上,臣以为,证据不足,大部分罪过,实乃御史台风闻言事!假如此风闻言事便处罚大臣。空有不妥!而其中宋御史所奏,又却是属实,因此,臣以为,可以贬知一县可以!这也是中书商量的决议!”
赵光义问赵普道:“首相以为如何?”
赵普态度很是坚决,明确的说道:“臣以为,这李穆贬知一县,实为可行!”
赵普的话刚一落地,却听一向不参与朝争的沈伦却说道:“皇上,臣以为,李穆虽然处罚太重。臣以为,当降为中书司封员外郎可矣!”
话音刚落,赵光义忍不住一愣,问道:“光是降职员外郎,恐怕不符合朝廷律例!”
沈伦接着说道:“既然如此,可撤去直史馆判事之职则可!”
沈伦完全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一来,李穆虽然是降了职位,但是实际上在中书省也还有一席之位。对于当前朝政的格局,不会有影响!
卢多逊这时候也说道:“臣赞同沈相所言,但是臣认为,不但应该除去直史馆判事,而更应该转为大理评事!去除左补阙之职!”
谈论了这么久,这才说到点子上了。宋朝时期的官员们,降职的话,是要将等级一起降掉的。李穆实际上是直史馆判事!整个大宋朝的官员们,真正的权利,完全集中在判,权这两个字上。
除去直史馆判事的职位,这是必然,但是卢多逊更狠,直接将其除掉直史馆修撰,降级为大理评事,这是什么?一个刚中的进士,就是大理评事!
最主要的是,直史馆下一步,便是进翰林院,进入翰林院,做了学士,便是所有学士之首了。而现在直接踢出直史馆,也就是彻底断绝了李穆进入翰林院的可能!
卢多逊一表态,那真是云集者影从了。加上沈伦表态,便标志着,朝廷超过一般的官员们,是支持卢多逊的。很快,知谏院的言官们,也开始大力支持卢相和沈相。然后便是中书省的员外郎,堂官等,纷纷表态,觉得卢多逊说得对!
赵光义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就按照中书的意见,除去直史馆判事,直史馆编撰,改直史馆修撰。另外,除中书舍人,降职为中书司封员外郎!”
中书舍人本来还有封驳之权,现在不过是多拿一份工资的中书官员而已,现在降级为员外郎,也就相当于一个办事员了。
众人自然没有意见,就等着知制诰们起草诏书,然后交给皇帝审核,再发给政事堂,这决定便正式生效了。
“另外,水部,这风满楼的事情,商议如何?如何不见奏折?”赵光义问道。这是说的让风满楼任水部判司事副使的事情。
三省六部里面,是没有水部的,水部是挂在工部下面的一个机构,到了后来,元丰改制以后,才逐渐的变成了都水监。